“多学科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

作者: 时间:2011-11-22 点击数:

“多学科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

检验学院 丁淑琴

临床医学(检验方向)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现行的“单学科叠加式”模式的影响,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轻技能培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促使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模仿型向创新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我们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实验区设立的思路和定位

以临床医学(检验方向)为试点和龙头,探索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交叉、师资兼容、创业活动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确定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开发、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立足专业教育,开发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路径。

二、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

检验学院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高等教育的开端,随着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检验医学的学科优势逐渐突显。学院实行“院科合一”的管理体制,即整合检验学院和附属医院医学实验中心的师资和设备资源,为学生搭建起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的共享平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走上了一条教研医相结合的办学路子。

(一)办学思路清晰,发展势头良好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根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方向)两个专业方向。学院已培养医学检验本科生200余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5%。

(二)外出考察,广泛调研,组织人员认真编写实验教材,为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009年11月,学院就相关问题在大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三所不同类办学类型的学校开展实地调研,获得了部分学校医学检验专业办学类型的一手资料。查阅大量国内相关研究论文和部分书籍,获得全国相关信息。目前,综合性实验改革的实验指导教材已经编写完毕,正在最后的审核中;此外,已经完成“三纲”的修订工作。

(三)基础条件扎实,综合实力较强

我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职教师3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主任检验师9人;博士8人,硕士22人,硕博比例占专任教师65%;有全国专业学术委员3名,省部级专业学术委员5名;硕士生导师14人,其中享有国务院津贴的导师1名,自治区313人才1名。有一支懂医疗、强教学、善科研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4 个教研室和1个医学检验实验中心。

检验学院近年来先后配备较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实验设备金额达500余万,极大地改善了本科教学条件,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经费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落实。

(四)强化课程建设,狠抓质量工程

课程建设是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本专业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质量高、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第一,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实行整体优化,贯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妥善处理好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医学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同专业课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和比例,以满足学生就业、考研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出本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新的发展、新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实医学检验工作一线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第三,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四,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功能实用化。根据本专业学生从业特点,开设一些小而活的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五)建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本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院、教研室、学管办三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思路,重新审视了以往建立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对执行不力的及时予以纠正,对需要调整的及时予以修改,对有所疏漏的及时予以补充,对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予以制度化。对教学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教师管理、教研室日常工作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了对教学进行全程化、配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使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具体做法是:

1.坚持三级领导听课制度、同行专家听课制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

2.强化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严格按照学院三期教学检查制度的要求做好对教研室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工作;

3.规范各类考核标准和方法,完善综合测评体系,形成本院特点的合理的综合测评体系。

(六)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团队

新成立的检验学院,2005年至今引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学院教育战线的主力军。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合格加特长、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我院以学校和院部的政策方案为基础,同时结合自己学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的特点,为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了完整、具体的培养方案及措施。具体如下:

1. 青年教师培养

从为人师表、道德修养、教学水平、操作技能等诸方面入手实行指导教师一对一带教制。同时制定集体备课、专家听课、同行听课评课、新教师试讲等制度,并坚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通过 “送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2.专职、兼职教师双向流动

鼓励每位教师定期进临床医院进修,了解临床一线最新的专业技术动态,进修结束后写出心得体会向全系老师汇报报告。临床教师进入课堂参与教学,使在职教师尽快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更贴近临床一线。同时,对临床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与在职教师共同备课,使双师型团队能的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逐步确立资源共享机制。

3.新教师岗前培训

新分配或调入以及兼职教师上课前必须经过试讲,由教研室全体人员参加并进行评议,试讲合格后方可承担相应专业的教学任务。新教师上课前必须撰写10学时以上的教案、讲稿,经指导教师审核后,由教研室主任审阅后批准后方可上课。

4. 教案、讲稿、课件审批制度

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教研室制定了教案、讲稿、课件审批制度。主要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将自己的教案、讲稿、课件提前一个月交给教研室主任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授课。

(七)注重素质教育,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实行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学院从2005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并贯穿三学年。通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入校就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接触学生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了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为学生的择业、求职和就业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质量和就业率的同时,扩大专业的对外影响。三年来,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及以上。

第二,开辟大学生第二课堂,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利用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机制,组织学生面向社会,进社区、农村及山区,进行诸如“科学研究”、“健康宣传”、“寄生虫标本采集”等活动。

第四,开展早期接触专业实践教育(医院见习、社区服务或志愿者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即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检验医学知识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作为检验医学医师及技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管理与运行

(一)规范教学秩序,完善教学制度

按照本科教学的管理规范,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1)逐步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2)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价督导体系;(3)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并控制教学过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层次、每环节都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为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管理和有效监控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为利于综合性、跨学科实验的实施,对原有的四个教学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同时积极整合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模拟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1. 整合检验学院师资力量,按照不同教学模块开展教学,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进修,建立一支各有所专、各有所强的稳定的医学检验教学队伍。

2. 充分发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资较高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度,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尽快适应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3. 制定教师教学培训计划,鼓励现有教师每学年出国或到国内重点院校进行培训,同时要求教师每年进行2个月的临床实践,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领会新培养模式。

(四)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

根据实施后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的反馈意见,继续修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就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动态调整。

(五)监测与评价

1.创新实验区的日常管理

每学期定期检查创新实验区的进度,采取听取工作组汇报、听课、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方式。

2. 建立有效的创新实验区评价体系

(1)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评价体系:严格按照《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评估。

(2)中期评价:主要评估改革进展情况,出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等。

(3)终期评价:主要评估改革完成的情况、分析改革的质量、检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四、方案设计

1.教学模式

从原来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将原有的“单学科叠加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多学科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界线,对各专业课程内容经过“精简-融合-重组”,使得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交叉渗透,通过基础实验、各课程综合性实验、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4个模块教学,加强各专业课程间的融合、贯通,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2.教学内容

按照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模仿型向创新型、从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为依据,以学生“三能”的培养和全面质量控制意识和检验实践中标准化为主线,打破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界限,加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将原有的七门主要检验课程优化组合成以下4个模块:

第一模块:基础实验

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共性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专业基础教育和实验室管理基础内容为主。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相关知识,让了解医学检验专业,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

第二模块:各课程的综合性试验

以医学检验专业的每门课程特点进行根据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实验,初步锻炼学生对本学科内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按照课程将医学检验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实验设计、操作,接着在模拟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实训。然后轮换小组,完成各课程的综合性实验以及模拟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实训。

第三模块:病案教学

以临床疾病的实验室诊断路径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提高综合分析检验结果的能力,加强检验与临床结合的密切性,产生实用性人才。

第四模块:毕业设计

结合教师的课题和临床实践,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本科学生对于目前本科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开发、重继承轻创新的教学模式表示不满,产生倦怠、厌学情绪,对未来感到焦虑、渺茫,迫切希望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和教学方式。因此,构建多学科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结合,很有必要。但是,仅靠个别专业、教师的自发行动尚不足以担当这一重任。以临床医学检验方向这一新学科为龙头,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面向社会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形成大学科的教学体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发创业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 主办 宁医大总院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951-6744459邮编:750004  地址:宁夏银川市胜利街804号